星期二, 十月 09, 2007

微软副总裁张亚勤:我不认为微软是美国公司

微软每年至少有一半收入来自美国之外。微软的文化也具有多元性,人才来自世界各地。关于微软在中美两国利润的具体百分比我没有算过,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都是开放性的,我们是服务于全球的。

微软副总裁张亚勤:我不认为微软是美国公司

陈永正的闪电离职在引发纷扬讨论的同时,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微软的中国之路会走向何方?
中 秋,晚上七点,北京海淀剧院,张亚勤在向1000多名大学生讲述他“智造中国”的梦想:“Made in China,for China,by China,with China!”张亚勤的演讲依然充满激情,但是声音略显沙哑,现在他的头衔除了“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以外,多了一项“大中华区代理 CEO”。

“最近真的有点累,要兼顾两头,但是我们有一个团队在协助我共同管理。”张亚勤告诉本刊记者,“从长远来看,我还是更钟情于做研发”。他快步走出会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或许,他的家人还在翘首期盼他回家共度中秋。12个小时前,张亚勤还和联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共同宣布,面向中国家庭和学生用户推出Office 2007产品体验计划。这也是张亚勤出任代理CEO以来首次在媒体面前公开亮相。
9月19日,陈永正辞去微软大中华区CEO的职位,引发业界沸沸扬扬的讨论,而在微软内部,员工对此表现较为平静。陈永正在宣布离职后曾表示,“微软这几年团队非常稳定,与政府关系、合作伙伴的关系都不错。我感觉这个时候离职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微软中国“掌门人”的人事去留向来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还盛传着“做不过两年”的“魔咒”,2003年到任的陈永正不但打破了这个“魔咒”,而且还在政府关系以及市场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吴士宏、杜家滨、高群耀、唐俊,再到陈永正,他们可谓业界精英中的精英,然而,对于世界头号软件巨人微软来说,中国(或其他任一地区)的每一任CEO在离开后,其名字还会被人们不断提及,但是,或许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改变这家公司对中国的胃口与信心。
“微软中国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5日的发布会上,张亚勤再次强调微软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或许微软对中国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软件业的范围。在中秋夜的校园招聘会上,记者了解到,甚至有其他小型软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偷偷混进大学生的队伍,学习微软吸引青年才俊的手段。
近年来,当陈永正带领的团队在销售和市场上不断突破的同时,由张亚勤主持的研发集团也在迅速扩充实力,目前,微软中国的研发团队已达到3000人的规模。
张亚勤把微软中国的布局形容为“双核”战略——业务和研发齐头并进。“技术创新一定要为市场需求服务”。学者出身的张亚勤除了关注技术以外,对市场需求也有着独到的洞察力。2004~2005年间,他曾作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在美国总部负责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部门。在这段时间,张亚勤和他的团队逐步明确了微软在移动领域的市场战略,目前,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成为微软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走一两个人估计对微软不会影响太大吧,更不会影响到我们求职,”中科院计算机系的研究生黄灿告诉记者,此前他没有听说过陈永正的名字。将于明年四月毕业的黄灿,把微软作为就业的首选对象。微软工程师在现场演示Microsoft Surface、Fone+等最新研发成果,黄灿的目光焦点没有放在这些炫酷的技术上,而是紧紧跟随着视频短片中出现的工程师的身影——那是黄灿和其他学生们想象中的自己的未来。
强大的国家一定是开放的国家,我们不能把公司或国家的概念看得太重。
Q:微软的2008财年刚刚开始,而大中华区CEO在此时离职,在你看来,微软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A:我们对陈永正先生任微软大中华区CEO时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并祝福他在新的职业平台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微软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制定了根植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清晰而稳定的战略架构。对微软公司来说,中国是除美国以外投资最大、机构设置最全、职能最完备的新兴市场和创新基地。微软在中国的既定战略不会改变,微软公司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拓展在华投资与合作规模,不断履行我们对中国客户、合作伙伴及信息产业的承诺。
A:目前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高层管理团队和近3000名正式员工。在他们的支持下,我将认真履行在管理层交接期间的领导职能。必须强调,微软公司的中国战略是全面的、本地化的、着眼于长期的。
微软在中国的战略是双核的。业务是一个核心,研发是另一个核心。
微软在中国的业务部署始于1992年,迄今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在研发层面,此前我们已经在国内打造出职能完备的研发创新链,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微软与国内伙伴的合作规模。2006年初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我们便将规模拓展至3000人以上,包括正式员工和聘约员工。而且我们已将研发集团旗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建设为全球顶尖的基础研究机构,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硬件中心等产品孵化机构在整个微软全球研发战略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这些事实表明,微软固然看重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强劲潜力,但我们同样重视中国作为创新基地的巨大价值。这也是我们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确立为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目标的原因。
我对微软的业务模式和中国的市场都相对比较了解。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将和微软大中华区的全体员工一道,不断拓展微软在中国的业务与合作规模,持续完善和谐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Q: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它为中国和美国带来的利润比例大致是多少?微软中国如何在保证美国的利益前提下,为中国的利益带来更多的增长?
A:我不认为微软是美国公司,它是一家全球的公司,微软每年至少有一半收入来自美国之外。微软的文化也具有多元性,人才来自世界各地。关于微软在中美两国利润的具体百分比我没有算过,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都是开放性的,我们是服务于全球的。
中国研发团队2008财年的经费是2亿美元。研发团队是投资性质的,不是盈利机构,微软对中国研发团队的投入,对中国的税收、人才、技术、效益都有贡献,对全球而言也有影响。所以,我们把中国研发定位为智造中国,慧及全球。
强大的国家一定是开放的国家,我们不能把公司或国家的概念看得太重了。联想是一个中国公司吗?它的CEO是美国人,杨元庆每年有大部分时间待在美国,业务也早已跨越了国界。如果我们看产品的话更明显,全球的企业都在跨地区跨国界合作。
Q:微软是一家善于做标准的公司,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业界标准,这样往往可以带来很高的利润空间。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领域非常火爆,微软中国是否有兴趣开发有中国特色,或者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游戏?
A:现在微软在中国有好几个做游戏的部门,有的做Xbox,有的做游戏开发平台等。微软在成都就设有一个Xbox视频游戏开发中心。
目前,这些部门大多数是针对国内合作伙伴做开发的。但是我相信,两三年后中国微软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游戏产品。
不是先有技术才有销售,而是要有整体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技术才有存在的意义。
Q:现在中国的专利数目在世界排第三,但中国的专利转化成生产力的比例很低。你个人拥有50多项专利,其中有很多是在微软工作期间获得的,并且已经转化成产品。微软是如何把创新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对国内的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A:创新有不同的阶段,以及不同的链条。大致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形成专利、走向市场的步骤。微软经过多年经验,专利转化的成功率较高。国内有很多企业有很多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却往往忽略了非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一定要为公司的战略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不是先有技术才有销售,而是要有整体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技术才有存在的意义。对企业而言,有的技术不一定要自己开发,完全可以通过购买获得技术,做技术和做工程的人员一定要懂市场,懂需求。
A:微软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来保证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一,要找到能创新的人才;第二,要有充分的资金作后盾;第三,要有适合创新的文化。
适合创新的文化中,最重要的是能容纳失败。不鼓励冒险,肯定不会产生很好的创新结果。“如果每个项目都成功,说明你失败了”。这句话如果不是比尔·盖茨就是巴尔默说过的。
Q:你在数字影像、视频技术、多媒体通信及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你是如何同时实现跨行业创新的?你从最开始做技术到后来成为总裁,其间面临很多次转型,当中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A:我所研究的通信、视频等领域,其实是互相关联的。
我从一个人自己做,到带领几个学生,到带领几十个人的团队,到带领几千人,每一步好像都很自然,中间并没有规划和设计。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次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管理人员其实和工程师是相通的,管理上千人的公司和管理上万人的公司也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愿景,做出来的产品是要有激情的,能让人兴奋的。如果大家都工作在这样的氛围,都在创新,都在做一些能改变人们生活的事情,他们本身自然而然就会发展、成熟。微软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发展潜力的机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