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八月 13, 2007

微软在中国从专科生中找人才

      一边是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微软等著名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转而到专科生中寻找人才。在近日举行的微软 IT 课程“校园之星”决赛上,客串评审的企业老总们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弊病:专业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不相适应、学生“实践与打工不分”。

微软在中国从专科生中找人才

      此次,共有全国67所专科院校的3188名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微软“校园之星”大赛。最终获奖的冠军组成员将免费前往微软美国总部参观学习;亚军、季军组成员直接进入“微软实习生计划”,前往微软中国公司实习;第四至第八名参赛组成员也将被推荐进入微软战略联盟企业中实习。

      据介绍,微软从前年开始启动中国实习生计划,第一年全国有10名专科生成为微软实习生,最后有1名实习生被成功录用,这在微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截至目前,微软已经录取了约20位专科学历的中国员工。现在,在微软中国研发总部的200多名开发团队中,有毕业于各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而表现最棒的一名程序员只有中专学历。记者注意到,被录取的专科学历实习生都曾参加过微软自主开发的针对在校生的 IT 课程培训。

      “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差距非常大。大学生到企业后大约要半年至1年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需求,这对企业来说用人成本太高。”微软伙伴ATA公司负责人王林说,他是1980年上的大学,当他看到2003年的大学专业教材居然仍延用他23年前的课本时,大吃一惊。

      其次,王林指出,现在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上完一门,再学一门。课程之间不讲究融会贯通,很多大一学的内容到大三已经忘记,这也是很多学生到企业后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培养期的重要原因。

      微创上海公司总经理徐欣则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简历“社会实践”一栏很丰富,但在他们企业看来,这些只是学生的打工经验而并非专业实践经历。他们的社会实践无法用到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完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