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一月 05, 2007

微软收购迷局 补短板优于战略投资

      诸多因素都在制约着微软的收购决策,这使其短期内进行大并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要说是对用友这样的“小”公司尝试进行细节更为复杂的跨国并购了。

      在收购方面,微软向来以“补短板”为优先,战略投资反在其次。

      “用友将被微软收购”的流言已经飘荡了整整一年,时而逼真得仿佛明天就会成为现实,时而又单薄得像一句空洞的假设。

      截至2006财年结束(2006年6月30日),微软的现金储备为342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月10亿美元的速度持续增长。用友目前在国内A股的市值还不到68亿元人民币。微软要想收购用友,钱肯定不是问题。问题是,王文京想不想卖,用友值不值得买。

      表面看来,这条流言成真有着一套颇为缜密和清晰的逻辑。自2005年开始,微软在一年内先后对山东集成、浪潮软件、中软国际以及大连华信等多家国内软件公司投下重金,总额接近1亿美元。

微软收购迷局 补短板优于战略投资

      微软CTO克瑞格?蒙迪和CEO鲍尔默在2006年4~5月间的先后访华,都带来了极有份量的“礼物”。种种迹象表明,微软在华的资本布局在政府公关的大旗下,正进入到一个热情空前高涨的时期。而与此同时,SAP、甲骨文、IBM等等国外软件巨头在2006年也格外活跃,迫不及待地通过各式各样的合作形态,扩充着自己的平台阵营。SAP高调入股东软,IBM签约用友,为其提供WebSphere中间件平台,甲骨文则投入到了对开源软件公司的疯狂收购中。

      整个软件业的局势变幻,似乎正在进入一种微妙的状态:跨国巨头希望更进一步,而国内公司则想借外力迅速实现蜕变。微软目前在国内已有的中软、创智、神州数码和浪潮这四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都无法帮助微软在国内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的核心领域更进一步,而这又是微软近年来着力突破的环节。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近年来始终稳坐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份额头把交椅的用友被推到台前,成为众人打量的对象。

      但流言毕竟只是流言,王文京不止一次矢口否认,而且言之凿凿:“即使与微软关于收购部分股权的谈判最终成行,用友出让的股份也不会超过30%。”以王文京的性格和用友目前的状态,他恐怕很难放弃其一直坚守的独立软件 开发商的定位。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软件业的标杆企业,从政府层面的因素考虑,用友也不太可能易主。

      在2001年4月和2002年7月,微软先后斥资11亿美元和13亿美元收购了两家面向中小企业市场的软件公司Great Plains和Navision,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自己的CRM和ERP产品。从这个角度看,用友对于微软产品线的价值空间相对有限,即使收购也属于战略性投资。

      而回顾微软的收购史,许多实例都证明,微软对待收购的态度向来都以“补短板”为优先原则,战略性投资反而不那么重要。比如近年来微软在电子邮件、安全、企业级应用、统一通信等技术领域内的多项收购,对象往往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且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产品的不足或补充其产品线。

      微软一贯擅长“技术实现”和“后发制人”,对于微软认为有前途的领域,其标志性的做法往往并非靠收购某家成名公司迅速介入,而是“白手起家”,走二次创新的路线。这一方面是盖茨本人以及微软公司的性格使然,更重要的是,虽然微软一直都有很充裕的现金流,但微软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的多次反垄断诉讼逼得微软不得不对收购行为慎之又慎。

      正因为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微软只能选择无奈,就像对早年的Google,现在的AOL一样。虽然中国还没有正式颁布《反垄断法》,但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已经越来越圆滑的微软显然不想成为牺牲品。

      《互联网周刊》猜想:诸多因素都在制约着微软的收购决策,这使其短期内进行大并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要说是对用友这样的“小”公司尝试进行细节更为复杂的跨国并购了。

      相关内容:《发力中小企业市场 微软06年并购17家企业》

没有评论: